前兩天,和朋友逛街時她提出了一個育兒話題:孩子幾歲分床睡好
有人說,孩子越早分床越容易成功,等到長大后自己能走能跑就管不住了
這樣說話聽上去好像滿是道理,其實不妥
朋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
因為擔心孩子不夠獨立,朋友從她女兒斷奶時就「狠心」分床,幼兒園小班后又分房睡
這件事,一開始進展得肯定是不太順利
像分床睡幾天,加上斷奶的原因,朋友和她女兒都不好受,一個撕心裂肺地哭著、另一個偷偷掉眼淚
好在,萬事都有一個適應、和接受的過程
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后,朋友女兒已經慢慢接受了「分床睡」這個事實
大概是分床睡比較早的原因,在我眼里小姑娘一直表現得比較獨立
培養孩子分房睡這件事,意志太堅定也不一定是好事
朋友是一個比較獨立的現代化女性
所以,她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可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
可最近一次團聚,她卻滿臉憂愁地吐露說:
「我后悔了,不該那麼早把女兒趕到別的房間睡」
原來,有了「分床睡」的 前車之鑒后,朋友覺得「分房睡」也是越早越容易成功
為了 趁熱打鐵地把這件事落實,女孩上幼兒園的第三天,朋友就開始了「分房睡」計劃
她 用盡心思地把房間裝扮成浪漫的公主風口味,滿屋的粉嫩花香、彩燈閃爍,搞得小丫頭忍不住要沉浸在溫柔鄉里
正當朋友 沾沾自喜地以為一切都 水到渠成,「分房睡」這件事也可以完美落幕時,小朋友的三天新鮮勁也過了
大概在「分房睡」的第4天,女孩就有些小情緒了,她不開心地嘟囔著嘴說:「我要跟媽媽睡,我不要一個人睡」
面對分房睡的第一次抗拒,為了避免前期的努力 功虧一簣,朋友狠心拒絕了
她對女孩說:「寶貝都這麼大了,如果再跟媽媽睡會丟人的」
而從小因為早早「分床睡」被人夸大,女孩聽到這句話后明顯動容了,她開始 不情不愿地回到房間
這樣情形重復上演幾次之后,也就慢慢妥協了
先分床、再分房,也需要注意孩子的情感需求
看到孩子能那麼快接受「分房睡」這件事,朋友甚至還引以為傲,每次和媽媽群交流育兒經驗時,這件事都會被拿出來當成典例分享
可最近一次相聚時朋友卻說她后悔了
原來,因為「分床睡」那件事給她女兒留下了怕黑陰影,最主要的是親子關系還越來越冷淡了
聽朋友回憶說
自從分房睡成功之后,她們之間的母女關系似乎變得疏遠許多了
舉個明顯例子
上幼兒園時大多數小朋友都不太適應,每天離別前對爸爸媽媽 依依不舍
而她的女兒呢,次次表現得特別開心,每次上幼兒園還有著 迫不及待的感覺
等到上小學回家后基本上就沒有共同話題,每次一到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門里
她們明明住在一個屋檐下、明明只有一墻之隔,但母女情似乎總是隔著千山萬水
聽完朋友的回憶,我似乎明白了,這大概就是過早分房睡的后遺癥
而我們先分床、再分房睡時,也需要注意孩子的情感需求
畢竟,孩子年齡較小時他們的圈子會比較小,對爸爸媽媽的依賴程度也最高
如果在孩子需要父母的時候卻要「分房睡」,這無疑是把孩子推向一邊
像孤寂的黑暗、再加上情感的遺失,孩子的內心就會慢慢被孤單恐懼、和無助害怕填滿
所以,當孩子對你說:「我不要一個人睡,我要跟媽媽睡」時,就要積極回應、給予孩子充足的內心安全感了
孩子分房睡,其實就是被動接受、和主動接受的事兒
一說起孩子分床睡的最佳時間段,很多家長都陷入了犯難的境地
有人說,孩子3、4歲時分床睡最佳,那個時候小朋友上幼兒園了,在學校有獨自午睡的習慣加持后,在家的分床睡好習慣也可以得到延續
也有人說,孩子6、7歲時分床睡最好,那個階段的他們已經上小學了,還需要更加注重睡眠品質,如果大人晚上有玩手機習慣就會影響小孩的休息
其實,孩子分床睡這件事,需要的并不是最佳時間段,而是孩子的自我意識-主動要求分床睡
不記得什麼時候,有一位媽媽分享了她的一段分床睡故事
剛分床睡的第一天,媽媽也有提前準備好房間的氛圍感:
•彩燈
•床幔
•芭比娃娃
•故事兒歌
應有盡有的氣氛拉滿,本來以為可以讓分床睡這件事變得更簡單一些
可孩子似乎是頭頂上長了一雙眼睛,明明已經睡得很沉了,媽媽剛想挪動離開,小家伙就會立刻睜開雙眼
要不就是半夜忽然驚醒地大喊:「我要媽媽,我要媽媽」
最終,考慮到鄰里之間的影響,媽媽含淚妥協了
而這次經歷了朋友的「分床睡」后遺癥之后,這次我還特意聯系了那位單親媽媽
就分床睡這件事,她告訴我:「女兒從8歲開始就主動要求分床睡,現在都是一個人一個房間了」
面對如此大的前后變化,可能很多人不太理解,而我卻是深有感悟
這就是被動接受、和主動接受
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段時他們就會 渴望獨立、需要自由,到了那時候,哪怕家長不提孩子也會主動要求有自己的獨立房間
孩子何時分床睡最好?到了一定階段自然就會水到渠成
面對分床睡的眾說紛紜,蘭媽一直覺得自己有些另類
因為,在分床睡這件事上從來沒有刻意為之、更沒有強勢逼迫
從幼兒園到小學三年級,期間雖提過幾次「分床睡」的意向,但女兒每次都表現得比較焦躁
她會很緊張地說:「我不要,我就要跟媽媽一起睡,媽媽身上的味道香,聞不到媽媽的味道,我會睡不著」
聽完女兒的一番真情告白,我決定 順其自然
畢竟,凡事不可 過于求成,如果孩子不獨立、就說他們沒有和媽媽分床睡,這未免過于絕對了
而孩子獨不獨立,其實和分不分床睡也沒有太大的直接關系
就拿我的兩個女兒來說
上小學二年級之前,雖然大寶、二寶一直跟我睡在一起,但倆姐妹在個人習慣上保持得不錯
比如:
•睡前會主動洗漱,每一次姐妹倆還會貼心地幫我擠好牙膏
•如果感覺衣服穿臟了,還會主動到衣柜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找好
•等到第二天早上起床時,鬧鐘還是她們「比賽」穿衣服的定時器
•經歷一次忘記裝語文書后,姐姐每天睡前都會主動檢查一遍書包
若從過往的成長足跡來看,好習慣都是 日積月累的自發[性.行.為],從小有意識地培養孩子一些自我、主動行為,才能幫他們更好地養成獨立習慣
比如,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要鼓勵他們自己去參與實踐,包括:刷牙洗臉、吃飯喝水、如廁洗澡、起床穿衣等等
這些都是屬于孩子的分內之事,只有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能去挑戰更難的獨立
而和孩子分床睡,雖然也是在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,但和獨立行為還有著本質區別
這一點,如果注意觀察就會發現孩子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不同的新變化:
•幼兒園小班時,孩子最希望爸爸媽媽能第一個排隊接TA,遠遠瞧見時都會興奮地打招呼
•幼兒園中班時,孩子又希望清晨自己能第一個走進教室,適應了幼兒園、也喜歡被老師夸
•幼兒園大班時,寶貝回家會勤勞地幫忙做一些家務活,勞作里也能感受到自信的力量
•小學一年級時,放學回家要趕著寫作業,如果能抽空看個電視就更好了
•小學二年級時,有了自己的朋友圈,放學后喜歡和同學邊走邊聊天
•小學三年級時,會要求自己獨自上、下學,他們會需要更多獨立空間
從這些區別就能發現一個成長走勢,即:隨著圈子擴大,孩子和家長之間會慢慢產生距離
前段時間,我的9歲大女兒就是如此
先是要求獨自上、下學之后,沒過多久又對我說:
「媽媽,為什麼我沒有獨立房間,我同學都是自己睡的,我也想擁有屬于自己的獨立房間」
那一刻我才明白,和孩子分床睡就是階段性的事兒
前期不分床是因為情感依賴,后期主動分床睡又是成長標志的自我空間需求
所以,關于什麼時候分床睡最好這件事,等到孩子有主動需求、主動接受能力時,自然就水到渠成了
孩子分床睡是成長里的小小里程碑,記得做好家庭統一
鄰居女孩甜甜,7歲了,最近就剛經歷了分床睡失敗這件事
有了前車之鑒后,甜媽也沒有特意強迫孩子分床睡
大概是上周末一群孩子在一起玩時,說起了「那麼大還跟媽媽睡、奶奶睡,太丟人了」
甜甜這周就主動跟媽媽要求說:「我要一個人睡一間房」
為此,甜媽還精心地準備了一番,把床褥被套換成了甜甜平時最愛的款式,床上還特意放了幾個玩偶抱枕
入夜時,甜甜興奮地鉆進自己的小房間,蓋上被子早早地就睡覺了
可奶奶卻睡不著了
好幾次偷偷地推開門查看情況,生怕把被子踢走了會受涼感冒,也害怕半夜口渴了沒有水喝,
房間稍微有一點動靜更是緊張得不行
一來二去,本來就是初次體驗分床睡的甜甜,內心就有些焦慮了,翻來覆去幾次后就抱著枕頭跑向奶奶房間
第二天,甜媽有些不太理解地問:「不是你自己要求一個人睡的嗎,怎麼半夜又跑奶奶屋去了呢?」
甜甜遲疑片刻告訴媽媽:「我想一個人睡,可一看到奶奶又舍不得她了」
那一刻甜媽突然意識到了,原來分床睡并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,它就像是孩子成長里的小小里程碑
說得形象一些,分床睡還和斷奶一樣,雖然都是遲早的事兒,但心理疏導、和全家的統一性也很重要
要知道,分床睡,看起來「分」的是獨立性,其實「分」的卻是感情上的依賴
當一個孩子萌生「自己睡」的想法時,這是他們長大后的獨立空間需求,可面對從小到大一直陪伴的感情也包含了種種不舍
在這個特別的階段,我們不僅要支持孩子「自己睡」的主動需求,還要做好家庭的統一準備
比如,孩子分床睡時全家給予精神鼓勵:
「哇,我們的寶貝長大了,現在都知道要自己一個人睡了,這是一個特別了不起的決定,我們全家都支持你」
當我們給予精神鼓勵、和行為認可后,你會發現孩子對「分床睡」這件事的意志觀會更強
寫到最后
關于孩子什麼時候分床睡最好,我認為沒有具體答案
小貓喝水前,會用舌頭舔一下水溫來判斷冷熱
這是判斷能力,也是天生就有的本領
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,他們身上有很多本領不需要刻意去 拔苗助長,慢慢地就會綻放光芒
比如,走路、說話、吃飯、洗漱、如廁…還有分床睡
請記得,凡事不能一概而論,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不同成長節奏,我們只需要做好隨時接納,等待孩子「主動提出分房睡」的要求,即可
那麼,關于孩子「分床睡」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