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孩子就是一個發現、總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,時代在進步、我們的教育觀念也需要更新
上周末
一向調皮、不愛寫作業的外甥熙熙又開始作妖了
他先是把老師發的試卷藏起來,又是倔強得不吃飯非要看電視
正當親子矛盾一觸即發時,熙熙的奶奶還不忘添鹽加醋地說:
「現在的年輕人脾氣真好,要是換作以前,沒有什麼是一頓打解決不了的問題,你越是好好說話、孩子越是跟你蹬鼻子上臉」
一番數落過后,小姑的脾氣也立馬就來了
她看著 油鹽不進的兒子,一瞬間再也忍不住了,當著一屋人的面把熙熙狠狠地胖揍一頓
可傍晚發生的一幕讓小姑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責
熙熙被胖揍一頓后表現得 悶悶不樂,晚上給他遞牛奶時還 愛搭不理
等到小姑這個老母親靠近熙熙時,小家伙居然 下意識做出雙手抱頭的防御動作
那一刻,小姑陷入了痛苦的邊緣
她懊惱自己不該忍不住把孩子狠揍一頓,同時也陷入了無助的迷茫中
尤其是面對打也不是、不打也不是的局面,她甚至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去教育孩子了
棒打教育有效,但不建議使用
不久前,和朋友聊天時聽到了一件讓人痛心疾首的教育例子
一個上高二的男孩,在學校不是打架逃課、就是上課公然挑釁秩序
這些事被母親知道后,她趕到學校就開始教訓兒子,絲毫不留情面
在 大庭廣眾之下,母親見到兒子的第一眼就是一記響亮巴掌
由于用力過度,兒子在慣性下直接被打得跌倒在地
周圍師生當場就被這樣的情景嚇到了
隨著圍觀的人越來越多,母親打完兒子之后,沒有問清緣由、更不曾拉起兒子安慰一番
大概是母親轉身的動作過于 冷漠、決絕,也可能是當眾打罵讓男孩覺得無地自容
一時間,男孩竟做出了一個沖動的決定:他站起身就從旁邊防護欄跳了下去
短短幾分鐘,正值美好青春的生命就那樣隕落了
這件事是悲傷的,同時也一段 引以為戒的教育例子
可能有很多家長覺得現在的孩子太過 敏感脆弱,若總是打不得、罵不得,將來到了社會上又如何生存
實際上,棒打教育看起來是一個「大招」,也能很快地「制服」孩子,但這個方法不建議經常使用
要知道,棒打教育的本質就是用權力、和威嚴去控制孩子,經常使用很容易出現很多后遺癥
比如
長期打罵會失去教育威嚴,當孩子習慣打罵教育后會疲憊、也認命了,就很容易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
譬如:你愿意怎樣就怎樣,反正我就是不這樣去做
又或者
打罵教育讓孩子產生 心靈創傷,在「狠角色」的打罵影響下,他們會覺得爸爸媽媽討厭、甚至厭惡自己
這種心靈創傷,也會 一點一滴地剝奪孩子的自信與快樂,直到成為一個連自己都不相信、或者自暴自棄的人
所以,棒打教育根本就不適合長期性教育,也不建議被家長用來「控制」孩子
畢竟,野蠻粗暴的教育方式只會加劇孩子的 反抗意識,還會很容易給孩子造成膽小、敏感、自卑的心理陰影
棒子底下出的不一定是「孝子」,要當心「懼子」離心
「棒子底下出孝子」,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教育典故
但事實真相真的如此嗎?我認為,棒子底下出的從來不是「孝子」、而是「懼子」
我就是在「棒子」底下長大的一典例
印象當中,小時候 一言不合就會被父親棒打教育
一件事情沒有做好會被當眾抽耳光,如果一件大事沒有如意那直接就是棍棒抽身
在這種嚴肅、又暴力的成長環境下,我和父親一直有一個無法跨越的親情距離
直到如今,和他仿佛是隔著世紀的不同代人
每年回家也會刻意保持著距離,那是一股讓自己感到自卑、和不安的畏懼感,從聲音靠近開始就讓我全身打冷顫
因為父親從看到我開始就不停地挑刺:
「你看看你穿的什麼衣服,頭髮都不綁起來,跟個瘋子一樣」
「連這麼小的事情都做不好,以后還能有什麼出息」
「鄰居家的xx都升職加薪了,你怎麼還是老樣子,是不是經常偷懶、不好好干活了」
…
漸漸地
從心靈上就慢慢抗拒父親的聲音,哪怕是張個嘴的動作,似乎都有一種被數落的 恐懼感
在我看來,父親棍棒底下出的并不是「孝子」、而是「懼子」
我也明白,這種恐懼、和疏遠也會隨著時間而產生更大的 距離
正如現在的我
自從離家之后,就會越發 渴望自由的空氣,因為畏懼,甚至從年頭到年尾都不曾往家里打一個電話
很明顯
如果我們總是以威脅、和打罵教育去牽制孩子,每一次責罵背后都會加深孩子的內心傷疤
有些孩子忍受不了后會開始 反抗,也會想盡辦法早早逃離父母的 掌控
也要知道,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更好,可不是推向遠方、更不是讓他們變成 唯唯諾諾的樣子
可見,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方法要永遠大于說教、更碾壓棒打教育
時代在變化,棒打教育也落后了
有一位寶媽曾在后台留言說:
「兒子不聽話,我沒忍住揍了他一頓,等打完后又少不了抱著孩子一起哭,家人不理解、甚至還嘲笑我」
說實話,面對留言寶媽的這種悔責、和迷茫無助,我深有感悟
曾經,在情緒失控、搞不定炸毛的女兒時,我也忍不住地對孩子實施了棒打教育
可打完之后,一看到女兒 小心翼翼、委屈巴巴的樣子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責
為什麼明知道棒打教育不對、還總忍不住要上手?
因為它有效,但也有后遺癥
尤其是經歷過早期「野蠻型」教育的家長,他們不希望自己的童年傷疤再延續到孩子身上
更何況,時代在變化、人們的思想也在不斷更新
再隨著各大育兒信息傳播,當代父母的教育觀也得到了很好的啟迪,像打罵這種比較粗魯的教育早已經被慢慢摒棄
正所謂:「自己的孩子自己疼,自己的孩子自己帶」,在新的觀念注入下,優生優教成為了新生代父母的目標動力
于是,在想教育好孩子、又感覺教育不好孩子的情況下,很多家長就陷入了比較糟糕的內卷中
像我們極力控制情緒的時候,總企圖用 好言相勸讓孩子懸崖勒馬,可那種左說不動、右說也無效的深深無力感,就很容易陷入前面所說的三個例子:忍不住揍孩子一頓后又自責后悔
面對這種自責且無力感,建議在效果無用的情況下就要及時轉換教育思路了
如何教育好孩子?一流父母都是在言傳身教
曾經,聽過這樣一段話:
教育是一門高等的學教藝術
一流父母用自己行為去影響孩子,這叫言傳身教
二流父母用嘴巴去跟孩子講道理,這叫只說不做
三流父母只會用打罵去牽制孩子,這叫蠻人蠻干
如今回味起來,確實如此
像一流父母教育的成功之處,就是 言傳身教的潛移默化影響
我認識一位媽媽就是如此
她的女兒豆豆,是我見過最讓人心動的「別人家孩子」
據說,豆豆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趕到房間寫作業
等學習上的事情都完成之后,也會出門和同學到廣場去玩兒,但基本上都不會超過晚8點,到點就回家的積極和主動勁兒可是很多家長的 求而不得
最主要的是豆豆每天早上還有晨讀的良好習慣,她告訴我:「媽媽說,早上的記憶力好,她讓我每天早上讀一會書」
看著豆豆的三好學生標兵,我不禁產生疑問:同款教育為什麼教育不出同款娃呢?
當我了解了豆豆媽的教育方式后,才知道原來真正的區別還是在于教育:同款不同質
舉個例子
我們希望孩子養成良好晨讀習慣時,總會不停地向孩子灌輸「晨讀的好處有什麼、什麼」,這種過于文字的道理傳輸對孩子根本不起什麼效果
為了讓豆豆把晨讀當成習慣去做,豆豆媽是這樣做的:
第一:從來不催孩子早起讀書,但每天早上會拿一本書問:「這個字怎麼讀」,「這段話是什麼意思」
第二,不會刻意規劃晨讀時間,孩子覺得累了就可以休息,趁此機會再聊聊剛才讀懂了什麼、有哪些段落還沒有讀懂
第三,讀書筆記每天會堅持做,就像是寫日記一樣,把今天的感悟通過文字表達出來,母女倆還會互相交流讀書經驗
聽完豆豆媽的教育理念后,我才知道什麼是差距,這就是以身作則的一流父母水平,也是在用自己的行為去產生對孩子的影響
很明顯,比起打罵教育的被動參與,父母榜樣作用下的帶動參與更具教育意義
而真正讓孩子主動學習、愛上成長的,也是從一流父母的行動影響開始感染
做好一流父母的言傳身教,還需要做好因人而異
編輯部同事告訴我,她女兒最近進入了「可怕的2歲」
說什麼都「不要不要」、「討厭討厭」,或者「我就要這樣」的偏執狂妄,讓家里面的大人簡直是抓狂得不行
說是教育一番吧,孩子太小還聽不懂
如果不管任其為之吧,小小年齡都如此、長大后豈不會翻了天
其實,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同的,他們也有屬于自己的成長節奏,我們在學做一流父母的行動影響時,也要考慮到孩子的 心智能力、和 成長速度
正如「可怕2歲」階段的孩子,他們身上的可怕并不是叛逆的開始,而是屬于自我意識萌芽時的敏感開端
記得女兒2歲左右特別排斥去商場購物,每次一到超市選購商品時,小家伙非得哭著鬧著讓抱起來才肯罷休
那種顧了手里、還要顧懷里的 手忙腳亂,簡直是想想都覺得無力
有一次,正在蔬菜區挑選土豆時女兒又開始哭鬧了
情緒焦躁下就想好好教訓一番不聽話的女兒,可當我蹲下身子那一刻,比起貨架上的 琳瑯滿目商品,蹲下的視覺簡直可以用「心慌」、和「恐懼」來形容
尤其是一雙雙匆忙的腳步逼壓下,心慌起來仿佛下一秒都要被吞噬了
而當我們試著蹲下去看世界時,其實也就慢慢理解了,孩子和我們的視覺始終是不一樣的
只有先蹲下看孩子的世界,才能更好地產生 恰當行為去影響孩子的成長
在這方面我們還需要注意以下這幾個大方面:
•考慮到孩子的理解能力,盡量言語簡潔明確,用孩子聽得懂的話溝通
•凡事不要刻意急于求成,孩子做得不夠好時考慮是不是超出理解范圍了
•給孩子一個適應的階段,用「你可以的」、「相信你」等語言激勵
•不要刻意要求孩子順從,學會讓指令和孩子的探索欲望一致
•當孩子想玩水時告訴他們:「穿好雨衣雨鞋去玩水吧」,這種指令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
•和孩子溝通不要帶情緒,孩子6歲前理解能力還不夠完善、比較容易敏感化
•如果孩子想做手工了,我們可以告訴TA:「做手工需要哪些材料,還需要如何注意安全」
教育孩子,就像是我們了解、研究孩子的謎底揭曉
想要真正站在孩子的視野看世界,就需要換種態度去和孩子相處,可以是伙伴、朋友、也可以是角色扮演
當我們能真正洞悉孩子的心理需求、知曉他們的成長規律時,就知道該用什麼樣行為去產生對孩子的影響力了
那麼,關于棒打教育已經落后這件事,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