抑郁癥孩子的背后,都有一個「生病」的家庭

「孩子不想去上學,就是小題大做!」

「成績直線下滑,就是不夠努力!」

「你還這麼小,能有什麼煩心事?」

父母的這些「雞娃」語錄時常脫口而出,卻忘了孩子也會因此中傷。

有人說,現在的孩子太過脆弱,年紀輕輕就一副滿臉愁容的樣子。

可不被父母理解的背后,他們早已失去了笑容,內心盡是憂傷。

你還記得前幾天的一條微博熱搜嗎?

「媽媽給女兒停掉抗抑郁藥換成維生素」,讓人看完一陣痛心。

事件中的女孩小升初時,因為還沒適應中學生活,以致成績滑坡,便向父母提出「不想上學,想去看病」的訴求。

可媽媽卻覺得她在小題大做,厭學就是「作」出來的,對此不以為然。

等女孩尋求心理老師的幫助時,她已經有明顯的「自盡傾向」。

問及原因,老師才得知她從小就被家人要求每天練習鋼琴,而父母是名校畢業,對她的成績尤為重視。

這才有了就診后,媽媽令人憤怒的舉動。

想起著名哲學教授劉擎在接受采訪時,說過的一句話:

「中國10%的孩子有抑郁癥,瘋狂內卷是要付出代價的,身心健康比讀名校更重要。」

不少父母會覺得「內卷」從小抓起,孩子就會有更好的人生,卻忽視了:

任何超出孩子認知的「競爭」,正在瓦解他們的心理防線。

那些無力再承受的高期待,也會讓孩子不知所措走向抑郁。

作為父母,該如何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,這4個養育孩子的真相,你越早知道越好。

孩子抑郁的背后,都有一個「生病」的家庭

網上看到過有一位心理醫生分享了接診兩位患者的案例,深有感觸。

一位患者是剛滿16歲的女孩,正值青春年華,經歷卻讓人惋惜:

父母離異,獨身在外地上學,曾遭人侵犯以致懷孕打胎。

當她只身前往醫院接受就診時,醫生給她安排了心理治療。

遺憾的是,後來通知她來醫院就診,卻聯系不上了。

或許,是她孤立無援時無人在意的處境,讓她很難再信任他人;亦或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,讓她變得敏感脆弱。

我們不得而知孩子獨自面對傷痛時,內心是如何煎熬。

還有另一種情況, 不能給孩子情感支持的父母,更容易讓孩子陷入抑郁狀態。

第二個案例中的女孩,相比第一個家庭優渥得多。

她出生在高知家庭,從小就是「別人家的孩子」,父母也因此常在外人面前「曬」孩子的優秀。

可這種歡喜在她升入重點中學后,就消失了。

女孩身邊有了更多「佼佼者」,她不再出眾,很難適應,而她的父母也不能接受女兒變得平庸。

所以面對心理醫生時,女孩說出了讓人心疼的話:

「我要麼很出色,要麼我就去死。」

看完這兩個故事,會有人為這些「生病」的孩子感到可惜,也有更多人開始意識到:

父母的陪伴至關重要,溫暖有愛的畫面才會支撐孩子成長。

于一個家庭而言,孩子抑郁了就像得了一場病,父母應該多加關懷,而不是選擇漠視。

別讓「病態」的家庭氛圍,讓孩子失望,多一 包容理解,他們才會找回快樂。

「她在向你求救,你卻只關注她的成績」

「沒人覺得我病了,他們只是覺得我想太多了。」

這是侄女妍妍在接受心理治療時說的一句話,也是孩子面對心理問題時的一種困頓。

她常年跟著表姐生活,接受的教育就是,「我是你媽,你都得聽我的」。

妍妍不能有自己的愛好,交朋友得先讓表姐「考察」,小姑娘喜歡的發夾和裙子,只有考試成績靠前才能擁有。

她不是沒有反抗,但都在表姐的強勢下選擇妥協。

後來,她上課注意力難以集中,考試也發揮失常,表姐就說她「不用心」,用各種輔導班占據了妍妍的假期。

直到一天妍妍在課堂昏倒后,這種「控制」帶來的問題才得以暴露。

醫生告訴表姐: 「孩子有輕度的抑郁癥,需要進行治療。」

表姐卻還不愿相信:「她還是個孩子,怎麼可能抑郁?」

似乎,父母總是很難接受孩子「生病」的事實,只想看到滿分的試卷,排名靠前的成績單。

而表姐的反應,也是部分父母的縮影:

孩子成績突出時,「給一顆糖」;成績落后時,「甩一巴掌」。

可笑又真實。

李玫瑾教授曾說:

「孩子的感受,很多時候都是父母的態度決定的。」

青春期的孩子,任何不被家長理解的叛逆與轉變,都是渴求得到關注的信號。

我們原本有很多機會幫助孩子走出抑郁,只不過是漠視和無知讓他們失望。

能夠為孩子的優秀自豪,也能在他們失敗時鼓勵,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智慧。

打破對創傷的沉默,是改變的第一步

之前看到過這樣一組數據:

80%的抑郁癥起始于青春期,到2020年為止,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.6%,重度抑郁為7.4%。

可見,抑郁癥一直潛伏在青少年的人群中。

如何面對「生病了」的現實,之后又該如何改變,已然成了父母和孩子共同面對的挑戰。

以前不時聽到有父母說,孩子患上抑郁癥感到天都塌了,只能避而不談,在家中保持表面的平靜。

可這樣做真的正確嗎?必然不是。

童年的創傷,會伴隨孩子一生。

家長應該做的,是打破這種創傷的沉默,用「說」出來的愛予以孩子支持。

1.溝通多鼓勵,少訓斥

有一種現象就是:

父母本想給孩子分析某件事的對錯,溝通到最后就成了單向訓斥。

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,父母常以過來人的經驗管教孩子,卻忽略了兩代人所處環境不同導致的觀念差。

因此,少用經驗主義訓斥孩子,多以實用主義鼓勵孩子,更能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。

2.教育多講情,少講理

「家是講情的地方,不是講理的地方。」

這一點在親子教育中尤為重要。

站在孩子的角度,他們并不能以成熟的三觀去理解父母的想法,但他們卻對情緒化的表達頗為敏感。

在教育孩子時,把「你就該這麼做」換成「你覺得爸爸/媽媽該怎麼做呢」,其實也是讓孩子從反抗到接受的過程。

3.說教要適度,少灌輸

孩子陷入負面情緒時,本就處在低能量的狀態。

這時父母過多的說教,不僅會讓孩子更加焦慮緊張,還會讓他們的內心更加封閉,不愿表達。

在面對抑郁的孩子時,只需要讓他感受到父母的關心,而父母也能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,溝通才能真正緩解抑郁帶來的痛苦。

讓孩子遠離抑郁,父母的教養態度是關鍵

犯罪心理學專家向靜說過:

「抑郁癥患者實際上大多是人際關系中的好人,大多都是心地非常善良的孩子。」

確實如此,從患上抑郁癥的孩子身上,我們總能看到一種「討好他人」的特質,可他們的聲音卻往往被身邊人忽視。

先講一個真實故事。

有位美國巡警,在職業生涯中,曾救下過200多人,只有兩個人在接受他的勸說后依然自盡。

在某次例行工作時,他看到有一位年輕人,正站在大橋上準備結束生命。

憑借職業素養,他沒有采取強硬的救人措施,而是用一個半小時,傾聽對方的講述。

那次,年輕人放棄了輕聲的念頭。

再次遇到巡警時,他問年輕人:「是什麼讓你回來?」

對方回答說:「因為你聽了。」

是啊,在不堪的時候,有人愿意傾聽自己的聲音,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。

而這樣的場景,如果能夠還原到治療抑郁癥孩子的處境,同樣適用。

畢竟,青春期的孩子陷入抑郁狀態,「缺愛」和「不被理解」是主要因素。

在他們「生病」時,眼中無光;

但父母手心的溫暖,是撫平他們內心創傷的良藥。

為人父母,不要在孩子需要你時選擇逃避。

用陪伴和關懷驅散他們的心理陰霾,才是最好的教養態度。

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容易出現心理問題?

網友的一句回答讓人破防:

「我的抑郁就是因為家長,還被他們當玩笑一樣說。」

沒有孩子愿意在孤立無援的處境黯然神傷,只是父母漫不經心的態度,傷了孩子的心。

如果有一天,你的孩子沒考好,情緒很低落,想從父母那里得到一絲安慰,希望你不要用「玻璃心」去標榜他。

而是給他一個擁抱,告訴孩子:

「你很棒,我會一直站在你身后!」

如此,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!

與天下父母共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