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培養一個聰明有主見的孩子,父母常把這句話掛嘴邊,足矣

「我女兒最近越來越依賴我了,時不時就問,‘媽媽,我該怎麼做?’真是讓人頭疼。」

好友的女兒已經八歲了,照道理,正是喜歡事事都自己拿主意的階段。怎麼會變得如此依賴人呢?

其實, 孩子拿不定主意,大致有兩方面的原因:一方面是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;另一方面是因為之前不管說什麼、做什麼,都被父母否決過,所以自己干脆就不動腦筋了。

那麼,該如何培養出一個有主見的孩子呢?

很簡單。 父母只要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就可以,那就是「你覺得呢?」

01、不是孩子沒主見,是你只教會了孩子順從

看過一個視訊,女兒小的時候,媽媽總是喜歡替她做決定。

從小,不管是穿什麼、吃什麼,女兒表達自己意見的時候,媽媽都習慣性的否決,并且讓女兒聽從自己的建議。

女兒18歲的時候,媽媽帶女兒出去吃飯,問她想吃什麼,女兒回答:什麼都行;當媽媽問到女兒想去哪里逛的時候,女兒回答:隨便。

事事習慣了女兒順從自己意思的媽媽,這個時候卻生氣了,責備道「你怎麼那麼沒有主見?」

其實, 并不是孩子天生沒有主見,而是在成長的過程中,媽媽只教會了孩子如何順從。

事實上,習慣了替孩子做決定的父母并不少見。

他們總覺得,自己走過的橋,比孩子走過的路還多,聽我的準沒錯。可是, 「獨斷專行」的愛,卻有可能斷送了孩子思考,分析和判斷的能力。

如果在孩子拿不定主意的時候,媽媽能夠問一句「你覺得呢?」結局會大不同。因為這句話,能夠巧妙地引導孩子去思考和判斷。

02、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很關鍵

我兒子有一段時間寫作業,遇到難題總是很依賴:「媽媽,這道題我不會,你快來幫幫我!」

因為他心里很清楚,媽媽總是能夠三言兩語地就把這道題掰碎了講給他聽。當習慣了有問必答的模式之后,他就開始不太愿意自己動腦筋了。

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后,我開始打起了太極。當他問這道題該怎麼做的時候,我會反問他:「你覺得呢?」

一開始他會死纏爛打,嚷嚷著:「我就是不知道。」但事實上,他可能連題目的意思都沒有看仔細。

幾次三番之后,他知道我不會輕易給他答案了,就不得不自己動腦筋思考了。

小時候,我們嫌孩子腦筋轉得慢,就告訴他答案。那麼,長大后,習慣了從父母口中得知答案的孩子,就會對思考的過程失去耐心。

而「你覺得呢」這四個字,恰恰能夠讓孩子慢慢適應難熬的思考過程。

有媒體曾對大學聯考學霸進行過一次調研,其中「父母時常關心,但不干涉自己學習」的一項占到了62.96%,「非常關心,且會幫自己做決定」的只占到7.4%。

可見, 聰明的父母很早就懂得,該如何激發孩子的自覺性和獨立性。

03、父母的教育決定孩子的成長

有一個14歲的初三男孩,在電梯里被困了五個小時。

但是被解救的時候,他不僅沒有一絲慌亂和緊張,還在電梯內淡定地完成了家庭作業。整個自救過程,被網友大贊是教科書級別的自救。

他是怎麼做的呢?

按下電梯內的每一層按鈕; 按警鈴,與物業取得聯系; 寫求救紙條從電梯門遞出; 耐心等待救援。

而浙江金華的一個9歲男孩被困電梯后,不僅嚇得嚎啕大哭,還不時地用腳狠踹電梯,甚至用手去掰電梯門……

孩子自己一個人遇事慌亂無可厚非,但兩種截然不同的自救方式,恰巧反應了父母在教育方面的優秀和不足。

如果遇到類似事情,或者聽到類似被困電梯事件的時候,父母多問孩子一句:「這種情況,你覺得該怎麼做呢?」孩子多思考一下,當真的面臨困境時,結局就會大不同。

遇到問題和困難,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、做決定,雖然可能會摔跤、碰壁,但孩子能收獲到的,是用金錢都買不到的經驗和自我成長。

所以,當孩子習慣性依賴你的時候,不妨多問一句「你覺得呢?」你會發現,孩子遠比你想的有主意、有想法。

為孩子遮風擋雨,是每一個父母的心愿。

但孩子遲早是要出去闖的, 早一些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,才能讓他們更自信、飛得更高!

——END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