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霸的背後拼的是父母的格局,經濟,財富,智慧

家長是一種職業

別以為你一邊看手機,一邊坐在孩子邊上就是陪孩子了!

也不要以為你開著電腦玩著,嘴上督促一下孩子,就是管孩子了!

美國心理學家發現:

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,

20%取決於後天努力,

80%取決於父親教導。

作為孩子生命中「重要的人」,同樣一句肯定的話,如果由爸爸說出來,對孩子的影響力會是媽媽的50倍。

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是孩子能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;

而爸爸則是塑造孩子對人生的看法;

關係到人格的形成。

家庭教育中,父親和母親誰更重要?

答案是都很重要。

兒子今年10歲,上四年級,一位媽媽總結的育兒經驗非常值得借鑒


1.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很重要,親子閱讀更重要。

剛出生的孩子,都是一張白紙,在不同環境下成長,逐漸拉開距離。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,家長首先要養成閱讀習慣,深教大於言傳。

你在家看書的樣子,對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。在孩子小的時候需要大人給他讀書,可以先從繪本開始讀起,你讀文字,讓孩子看圖畫,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朗讀。

上小學以後,孩子寫作業,你可以在旁邊看書,而不是父母看著手機,電視,讓孩子去寫作業。換位思考,我們心裡也不會平衡,大人都對手機,電視著迷,更何況是小學生呢?

我讀過的育兒書籍,曾經在喜馬拉雅錄製音訊,分享給我身邊的朋友。後來我和兒子讀過的繪本,也在喜馬拉雅錄製音訊,這樣他喜歡聽的故事就可以反復收聽自己錄製的音訊,效果還不錯,小孩子也很有成就感,大家可以嘗試一下,有當主持人的感覺。

現在孩子有時間就會看書,我還訂了一份報紙,孩子每天也會翻看,瞭解當天發生的生活事件。


小學六年是孩子閱讀的黃金期,要大量閱讀課外書,增長知識,而不是只學語文課本,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。

讀書,也是為寫作文打好基礎,如果沒有積累詞語,就算報了閱讀班,寫作班,也寫不出好的文章。

「讀書破萬卷,下筆如有神。」

2.遠離手機,遊戲

我們成年人都沒有自控力,看抖音,刷淘寶,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,更何況孩子呢?

我和兒子約定好每週末可以看兩次電視,玩一次手機,一次時間是半個小時。

生活在電子時代,1年級2年級時,孩子很乖,不讓玩就不玩,上三年級後會自己下載遊戲,還和我說:「同學都玩遊戲,就你不讓我玩兒,他們課間講的遊戲裡的人物,我都聽不懂。」我覺得孩子說的也有道理,於是我們規定好寫完作業,一周玩一次遊戲,看兩次電視,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,不能完全禁止,也不能讓他成癮。


有調查顯示,80%休學,退學的大學生都是因為網路成癮,沒有自控力,大學生有閑有錢,家長又不在身邊,沒有監護人的看管,依賴網路,沒有自律,浪費孩子的青春。

3.根據孩子的特長和性格報課外補習班

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,感興趣的科目都不一樣,父母不要攀比,跟風,看鄰居,同事家的孩子,學樂器,學畫畫,自己也給孩子報。

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,感興趣才能學好,不然人坐在教室裡,心不在教室裡,花了錢,花了時間,成績沒有提高,大人累,孩子也累。

課外班最好家長也要陪孩子一起上課,做筆記,回家後一起複習。我陪兒子上英語課,就發現父母在課堂的孩子,上課注意力更集中,父母不在的孩子上課,有的不愛回答問題,有的上課總是講話,這些都是我坐在課堂後面發現的問題。

老師也說:「一個半小時的上課時間,回家父母不管,孩子的差距就逐漸看出來了,父母的教育應該大於老師。」


在學校一個班級40多名同學,同一個老師講課,同學的分數從50分到100分,問題主要在於父母。

專注力,閱讀習慣,生活習慣,良好的品德,都是家裡的環境影響,都是父母教育出來的,學校只是教文化課,書本上的知識,培養健全的人格很重要,成人應該大於成才

4.重視書寫,以及格式, 練字要趁早

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:學歷高的人,字都不好看。

當然,如果問他們,他們一定會說:字嘛,看得明白就好了。

在我兒子幼升小時,幼稚園班級群裡也曾討論過:做作業速度重要,還是準確率重要,或是書寫重要?

很多人的排序是這樣的:準確、速度、書寫。但在本文特級教師眼裡,是這樣的:書寫、速度、準確。

她認為: 小學作業、考試有錯誤不可怕,很容易補上來,但書寫、格式的習慣不養好,以後就難改了。

好好寫字,能培養孩子認真、投入做一件事的習慣,並在做事中保持對美的鑒賞力。保證格式,能規范孩子行為,提高自我約束能力,遵守紀律,方便糾錯。

對低年級孩子來說,字一下子寫不好沒關係,但 格式要遵從:字大小、間距均等、不寫太濃太大、上下行字對齊、直線一定要用尺劃。


我就是聽從了快樂教育,不讓孩子太早練字,輕鬆過完了低年級,三年級才開始報寫字班,已經晚了,現在上四年級還沒練好書法。

有的同學在一年級就開始上寫字課,練習三年,已經寫出一手好字。

父母的眼光和智慧,真的決定了孩子的高度和發展。所以我們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和平凡,因為我們也沒有人家父母的眼光和高度。

看別人家孩子優秀的背後,一定是父母優秀,才能培養出好孩子。

學霸的背後拼的是父母的格局,經濟,財富,智慧。

不要羡慕別人家的孩子,換位思考,我們的孩子,可能也同樣羡慕著別人家的父母。

5、家長要陪足孩子2年,急不來

在心理諮詢工作中,經常會聽到家長提問:不是說一個習慣養成只要21天嘛,為啥我們盯著孩子都2個月了,還是老樣子?

21天法則,適用對象是成年人,而非孩子。孩子養成一個新習慣,至少需要3~4個月。


成年人有基本的自控力、預判力,只要克服拖延,能動性一激發,平均維持21天,就能養成一個新習慣。

但對孩子來說,基本素養都未成型,家長只有持續監督,才能促進新習慣穩定下來,不再反復。

另外, 家長培養孩子新習慣,一次不要太多,至多三個,最好是一個個養成。

一次規定太多新習慣,孩子會覺得處處受控、碰壁,容易灰心喪氣。另一方面,家長要學會取捨,不可能所有好習慣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。

6.不要過度關注分數,讓孩子厭學

小學階段不是抓成績,關鍵時期要抓樂學,首先讓他愛上學習。

讓孩子主動投入學習,核心還在樂趣上,學習不能強制,要循循善誘。

不要強迫逼孩子學習,身邊也有朋友,小學時媽媽天天陪著孩子上各種補習班,補到全班第一名,到初中成績就掉下來了,小學階段名次不重要,愛學習很重要,小學的分數不能決定以後,關係都不大,關鍵在於初三和高三,大學時期和研究生。


孩子的成長是跑馬拉松,不是百米衝刺。有的人領跑在前面,有的跑在中間,最後衝刺到達終點的才算是贏家。

小學優秀的孩子不代表中學,大學都優秀,有的為父母考上了名牌大學,卻退學,討厭學習。

小學中等的孩子,中學和高中努力後,有機會考上名牌大學,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,以後做自己喜歡的工作。做個普通而快樂的人才是最重要的。

Wendy媽咪有話說:

成績分數只能代表一時,習慣和品性則會影響孩子一生。

小學階段,,媽媽做好這6件事比讓孩子考高分更重要,請各位家長狠抓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