嬰幼兒根據大人對自己的
表情、評價和態度來了解自己,
逐漸形成自我概念。
兩三歲的孩子就喜歡「聽好話」,
巧妙地運用表揚可以
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。
◆ ◆ ◆ ◆ ◆
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一個實驗:
他帶領助手到一所學校,
給所有的學生
發了一張「預測未來發展」的試卷,
然后,從中隨機抽取20%的學生,
把他們的名單交給老師。
8個月后,
他再次對學生們進行同樣的測試,
發現當初被他選中的學生成績明顯提高。
其實,
這些學生和別的孩子并沒有什麼不同,
只是老師們相信羅森塔爾的權威,
對名單里的孩子表現出了更高的期望,
是老師的肯定和贊揚讓這些孩子更加聰明。
這個實驗告訴我們:
大人們表現出的關注、肯定和期望
會促使孩子發展的更加優秀。
◆ ◆ ◆ ◆ ◆
埃里克森的心理階段理論告訴我們:
人格發展是分階段的。
0~1.5歲
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沖突階段,
這時母乳喂養與陪伴更為重要。
1.5~3歲
自主與害羞(或懷疑)的沖突階段,
這時要把握好放手與管制的「度」。
3~6歲
主動對內疚的沖突階段 ,
這時一定要更多的鼓勵以形成其主動性,
越是主動的孩子越是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,
發展機會多的孩子聰明幾率越高。
因為鼓勵激發了孩子的自信,
自信的孩子覺得有面子——自尊,
為了維護自尊,
無須揚鞭自奮蹄——自強,
自強的孩子將來才能自立。
◆ ◆ ◆ ◆ ◆
表揚也是門藝術,
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有價值、有能力的,
我們應當滿足孩子對表揚的需求。
表揚努力而不是聰明
心理學家德韋克通過研究證明,
在面對困境和挫折時,
經常被贊美「努力」的孩子比
被贊美「聰明」的孩子
更有自信,更有開拓精神。
過程比結果更值得欣賞
抓住表揚的關鍵點,
具體地表揚,
不要說來說去只有一句「妳真棒」,
要盡量說出一些值得贊美的細節,
也要描述出妳對他的這些進步而感到驕傲,
例如,表揚孩子學會了某項新技能,
或者明白了某個道理。
給孩子創造成功的機會
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,
為他們自我感覺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空間,
例如,自己吃飯、穿衣脫衣、收拾玩具等等。
給孩子探索的機會,
并及時對他們的進步做出反饋。
◆ ◆ ◆ ◆ ◆
表揚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,
追求表揚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概念,
我們既要幫助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
也要把握好「度」。
避免頻繁的表揚
父母盲目的贊揚,
容易讓孩子事事以自我為中心,
建立起「我必須被重視」的自我概念,
無法面對挫折。
家長們要掌握表揚的頻率,
一旦發現孩子進步要及時表揚,
當孩子的好習慣在表揚中慢慢培養起來后,
表揚的頻率可以逐漸降低。
鼓勵孩子多和同伴交往,
學習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問題,
幫助孩子去除「自我中心化」。
減少物質誘惑
過高的物質獎勵容易養成孩子的依賴心,
導致他們無法認清自我的價值。
孩子被表揚,能力得到認可,
內心收獲自我滿足感,
從而為了獲得更多的表揚而更加努力。
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學會相信自己,
懂得自我肯定,
這些「內力」推動著他們不斷進步。
如果家長總是以豐厚的物質作為誘餌,
孩子的進步就變成由「外力」來推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