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 閃電俠 THE FLASH 》 這就是華納要保住的電影
DC超級英雄電影《 閃電俠 THE FLASH 》於6月15日在香港正式上映,作為DC舊電影宇宙DCEU的第十三部電影,亦是系列重啟成為新電影宇宙DCU前最後一年的重要作品。電影的故事以漫畫大事件「閃點」為主要概念改篇,加上近代漫畫的故事內容(電影劇情與原作漫畫無關),講述閃電俠回到過去,嘗試拯救遭到謀殺的母親時,引發蝴蝶效應導致世界發生劇烈的改變。
*請注意文章含有大量劇透。
《閃電俠》電影貫穿DC多部影視作品,延續DCEU電影《查克版的正義聯盟》的發展(院線上映的是溫登版《正義聯盟》,相信已經被排除在主故事線外)。其中DCEU電影自2013年由查克‧史奈達(錫‧史拉達)導演的《超人:鋼鐵英雄》開始,故事一直延續至2023年,預定在今年順序上映最後四部電影《沙贊!眾神之怒》、《閃電俠》、《藍甲蟲》、《水行俠2》後結束。
早在電影上映前,華納就因為DCEU票房下滑而多次更換負責主導的電影總監,加上華納被探索傳播收購合拼,多部構思中的電影計畫和投資項目均被擱置,其中甚至有電影在拍攝完成後,因為試片反應太差而被中止上映。短視急進的華納高層最初畫了一個巨大的餅,數十部電影計劃,最終真正完成的作品卻沒有多少。
伊薩‧米勒作為閃電俠的演員,在2022年亦因為行為不檢、吸毒、毆打、誘騙未成年人及入室盜竊等多宗罪行而多次被逮捕和傳喚,各方問題都令FANS懷疑華納會不會取消《閃電俠》的電影項目。幸運的是《閃電俠》不但最終如期上映,在試映會上獲得的高評價更讓電影提早面世。(試映版本沒有結尾的蝙蝠俠和水行俠彩蛋。)
除了演員的問題外,《閃電俠》電影其實在DCEU非常早期就已經企劃和拍攝,但華納高層的不斷更改企劃,刪除與其他DCEU電影的聯繫,重啟電影宇宙,缺乏演員參與大規模宣傳活動,各種不利消息都非常打擊觀眾信心。不論是重啟宇宙還是伊薩‧米勒的問題,都成為不少老FANS想要抵制DC電影的導火線。
那麼,華納是不是特別想要保住《閃電俠》這部電影?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,畢竟是DCEU最後一年的電影,加上長年的企劃和支出,總要回收電影的拍攝成本,以及為DCEU進行收尾,總不能再多一部電影像《蝙蝠女孩》在內部試映後就取消上映。即使米勒成為了問題演員,但試映會上獲得相當高的評價,像是佐治‧古尼於上映前答應在最後客串演出,應該也給了華納不少信心。
《閃電俠》絕對是DCEU系列其中一部最好的電影,也是給喜歡DC超級英雄,以及DCEU影迷的超級大禮,有一個完整的英雄成長故事、情感的變化、能夠滿足FANS的大量彩蛋和客串。留意《閃電俠》作為《查克的正義聯盟》故事的延續,很多內容都是院線版沒有的,例如巴利救過的女記者凱爾西,以及他曾經在決戰灰原狼時逆轉1秒鐘,並保留了成立「正義聯盟」後不同英雄的連繫。只觀看舊院線版可能會覺得錯過了某些情節,目前《查克的正義聯盟》可以在「Youtube電影」購買中文字幕版。
英雄的起源故事向來都引人入勝,平凡的人突然獲得能力成為英雄,或者擁有力量的人第一次挺身而出。起源故事會伴隨著角色和環境不斷轉變,能力和心理的成長,人際關係的演變,持續為觀眾帶來新鮮感和期待下一幕的發展。即使同一個超級英雄重拍過無數次電影,都必定會觸及他的初期故事。
閃電俠作為一個已經客串過多部作品的角色,早就遠離了「起源」的時間點,隨著閃電俠回到過去,把「起源」重新帶入故事裡。《閃電俠》非常貪婪地同時保留「現役」以及「起源」兩個方案,伊薩‧米勒同時飾演年輕時玩世不恭的自己(新人閃電俠),以及經歷過各種戰役飽受摧殘的自己(現役閃電俠),對於母親的死亡與無法挽救各種事情的悲痛。伊薩‧米勒有著能夠完全掌握兩種心理背景的演技,可說是電影其中一個最為精彩的部分。
另一個最受注目的,就是米高‧基頓在相隔30年後再度演出蝙蝠俠(原定在已經取消的《蝙蝠女孩》初亮相),而且是電影的第二位主角,有時候甚至比閃電俠更為重要。劇中登場的蝙蝠俠有三位,分別是班‧艾佛(DECU)、米高‧基頓(1989、1992)、佐治‧古尼(1997),除了最後只有客串一幕的佐治‧古尼外,班‧艾佛和米高‧基頓飾演的蝙蝠俠,劇中有明顯地強調他們有相同的本質和人生觀。
蝙蝠俠孤癖、固執、不擅溝通,卻是歷盡一切起伏,把事件看得最通透的領航人。蝙蝠俠是「過去成就現在」的最佳表現人物,同時是這部電影的核心主題,當閃電俠否定自己的過去,就處於夾在「過去」和「現在」之間所面臨的考驗,實際上從背後推動劇情的都是蝙蝠俠。很諷刺地,現在正好是華納放棄剛好成形的DCEU。
這部電影的戰鬥場面很多已經在預告裡播出,特別是蝙蝠俠和超少女的場景,閃電俠的戰鬥畫面就只能在電影裡看到。DCEU的蝙蝠俠有著頂級的動作戰鬥畫面,不論是電影開始時班‧艾佛的蝙蝠俠,還是米高‧基頓的蝙蝠俠,雖然很明顯是CGI和特技演員替身,但強調近身肉搏的力量感和速度感,清晰可見的每個出拳和連技,都令到蝙蝠俠有參與的戰鬥畫面都目不暇給。不同於基斯頓‧比爾(《黑夜之神》)以現實武術為藍本的打鬥,反而近貼近動畫系列、卡通系列、遊戲系列中,介乎於現實與幻想之間,強到不像人類的蝙蝠俠。
另外,由莎莎‧嘉耶飾演的「超少女」卡拉,有著與原作漫畫或者美劇版完全不一樣的氣質,比起原作堅韌、性感而美麗的金色長髮少女,電影裡的卡拉更為傾向強悍、型格的短髮南美少女。「超少女」在劇中的戲份不多,只有從中後段開始到結局前的大戰,但個性和演技都非常吸引,不會比閃電俠和蝙蝠俠遜色。真要說不好的地方就是戰衣設計,紅色肩膀會遮蓋胸前的「S」標誌。
最後當然是大量的彩蛋,電影開始時葛咸城發生的危機,由於超人正在處理其他問題,閃電俠就臨危受命協助蝙蝠俠,神奇女俠亦有客串,班‧艾佛演出的中年蝙蝠俠同時擔任開導閃電俠這個後起之秀的角色。這些小聯動帶動故事的發展和核心命題,但又不會奪取主角本身的鋒芒,如果當初DCEU的願景能夠成立,《閃電俠》就是DCEU的理想形態。順道可以讓一些老FANS爽一下,更不用說正篇還有米高‧基頓再演出經典蝙蝠俠,這亦是電影預告和宣傳的最大賣點。
電影後半部分有大量不影響劇情理解,隱藏在不同畫面上的彩蛋和細節,這些都是拍給老FANS的禮物,導演和創作團體很清楚這些細節,對於DC FANS有什麼意義。幾乎完全還原《蝙蝠俠(1989)》的蝙蝠洞、蝙蝠戰車、蝙蝠戰機(改良版),包括閃電俠進入洞穴時打開拉杆式的電源,洞穴內還可以找到小丑留下的笑袋(《蝙蝠俠(1989)》結局)。蝙蝠戰機出擊後,可以看到一幕戰機背向月亮,在月亮上呈現出蝙蝠標籤,這亦是《蝙蝠俠(1989)》出現過的經典畫面。
當米高‧基頓打開服裝間時出現的七件蝙蝠戰衣,也可以找到漫畫經典造型的藍色戰衣,以及當年兩部電影《蝙蝠俠(1989)》和《蝙蝠俠再戰風雲(1992)》的戰衣,中間就是保留了過去戰衣特色,在今次電影的全新設計。年輕閃電俠利用蝙蝠戰衣改造成自己戰衣,亦保留了以前因為蝙蝠俠頭髮以軟膠製作,導致頭部無法自由轉動的缺點(亦是當年米高‧基頓辭演蝙蝠俠的原因),在最後還可以看到年輕閃電俠把戰衣頸部割開了。
在結局的部分,閃電俠多次逆轉時間,導致不同的時空和世界幾乎相撞,在這些時空和世界全部都是彩蛋,甚至有已經取消了的企劃。當中包括1940年代的黑白《蝙蝠俠》,1975年琳達‧卡達主演的電視劇《神奇女俠》,還有漫畫黃金時代的初代閃電俠(戴著小翼帽子)。
取消了的企劃就有2007年的《Justice League:Mortal》,以及由尼古拉斯‧基治飾演超人與宇宙巨蟹戰鬥的計畫《Superman Lives》。尼古拉斯曾經正式進行服裝試鏡,最終因為企劃太過荒謬而沒有實現,僅保留影象檔案,《閃電俠》電影內AI換臉技術拍攝,尼古拉斯並未參與《閃電俠》的拍攝。
當中最令人注目的,應該要數由基斯杜化‧李夫飾演的超人,與海倫‧斯萊特飾演的超少女站在一起的畫面。傳聞由於基斯杜化的電影《超人III》(1983)反應太差,本來客串電影《超少女》(1984)的計畫取消,避免負面評價帶動到其他電影裡,所以兩人從未出現在同一部作品裡。這次只是用AI技術製作兩人同場的畫面,也算是給FANS完夢。
另外,目前結局已知合共拍攝了最少三個版本,無法確定哪一個是原定計畫,還有更多不同版本的傳聞。第一個是包含了《超人:鋼鐵英雄2》、《神奇女俠3》和《超少女》彩蛋的版本,《超少女》會正式加入DCEU,當然這些片段在上映前就已經被刪除,這三部電影的計劃已經擱置。第二個就是米高‧基頓和超少女出場,導向續作《閃電俠2》的版本;第三個就是年初米勒復出後補拍結尾的院線版本(包含沒有彩蛋的試映會)。這些取消了的版本,都有出現在過去的劇照、拍攝花絮和演員合照裡。
《閃電俠》的優點……或者說賣點很多,對於FANS來說更是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,但同時缺點亦非常明顯而且致命。
整部電影大部分的場景都是CGI組成,不過CGI是傾向卡通而不是真實風格,畫面轉換時觀眾很容易就發現各種不協調的感覺。打個誇張一點的比喻,電影開前時在神速力的緩速世界裡,閃電俠拯救被拗到空中的狗和嬰兒當然也是CGI,只是狗和嬰兒都像是玩具或者從卡通電影裡跑出來,同場在尖叫的護士表情也有這個傾向,該死的是電影片尾還要再要放一次這段。
神速力的世界就像是畫面加上黃色濾鏡,然後再用魚眼鏡之類拉扯畫面而成,簡單說就是「很膠」,不過導演表示為了演出效果需要而刻意設計。在時間鐘回溯時間時,附近可以看到來自不斷時間的畫面,也像是普通電影截圖一樣非常簡陋,只是電影前半習慣了神速力濾鏡,看起來會比較順眼而已。不過比院線版《正義聯盟》和《自殺特攻:超能暴隊》,那種莫名奇妙又詭異的卡通化CGI要好得多。
劇本主線稱不上非常優秀,但絕對是良作、佳作的等級,只是主角同時分給閃電俠、蝙蝠俠、超少女,對每個人的描繪就會減少。特別是作為核心的閃電俠,動機是回到過去拯救父母,但閃電俠與父母之間的聯繫和相處就非常不足,幾乎都是從閃電俠的演技當中意會和體會,這亦是為何筆者會讚賞伊薩‧米勒的演技。
更不用說後半才出現的蝙蝠俠和超少女,兩人幾乎沒有背景故事,完全依靠觀眾看過以前的電影《蝙蝠俠(1989)》和《超人:鋼鐵英雄》,把其中的故事和印象來補完。米高‧沙朗再次演出的薩德將軍襲擊地球時,亦不是《超人:鋼鐵英雄》在大都會中交手,改由在荒地上全面開戰,缺少了民眾捲入全面戰爭的壓迫感,偏偏回憶片段又可以看到《超人:鋼鐵英雄》的畫面,對比之下觀感會稍微變差。畢竟大都會之戰對於DCEU幾個英雄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,不論是超人、蝙蝠俠、閃電俠,這場大戰亦是促成後來蝙蝠俠對超人的導火線。
目前《閃電俠》的北美首週票房(4日)約為6400萬美元,海外首週票房約為7500萬美元,全球首週票票總約為1.41億美元,首週開畫票房冠軍。《閃電俠》與今年初《黑亞當》的首週票房1.4億差不多,不過第二週開始的票房就很慘淡,坊間很多媒體都形容《閃電俠》票房大爆死。
DC電影從2019年的《沙贊!神力集結》就開始大幅走下波,從《水行俠》的11億票房後,高層就爆出不利消息,華納的過度集權以及對製作組的干擾,到緊接著《沙贊!神力集結》直接跳崖到3.67億,來到《猛禽暴隊:解瘋小丑女》更慘跌到只剩2億。
除了今年初的《黑亞當》最終獲得3.9億票房稍微回升外(理論上《黑亞當》也要達到7億才能收支平衝。),《神奇女俠1984》(1.69億)、《自殺特攻》(1.68億)、《沙贊!眾神之怒》(1.33億)都是虧爆了,特別是《沙贊!眾神之怒》幾乎是船過水無痕,幾乎無人理會。只論預算和票房的話,加上重啟宇宙和演員問題而發起的抵制行動,《閃電俠》票房確實是不樂觀的「爆死」狀態,但與近年的DCEU電影相比已經算好了。
曾經Marvel的電影《Ironman》造就了一個浪子回頭的演員羅拔‧唐尼,《閃電俠》的伊薩‧米勒亦宣言悔改和接受心理治療,並在本電影中証明了自己的精彩演技和實力。或許DC也可以成就第二個浪子回頭的演員,重啟後可能一切已成泡影。